回顾湖北程力专用汽车十年发展的辉煌历史 

新世纪十年,对中国人而言,是经济社会腾飞的十年;对专用汽车产业而言,是从崛起,走向强大,继而走向世界的十年。在无数中国人不懈奋斗十年后,我国专用汽车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汽车工业支撑主力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

十年来,专用汽车产业资本构成不断完善,产品品种不断丰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政策法规不断健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出口量不断增加……可以说,这十年,是专用汽车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有依赖外力到独立自主的十年。同样,这十年也是专用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大到产业升级的十年,是从被动接受标准到积极参与制定标准的十年,是从学习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十年。
一、从规模扩大到产业升级的十年
十年来,我国专用汽车业蓬勃发展,在整个汽车产业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我国专用汽车新世纪十年的发展,不仅仅实现了产业规模扩大的量变,更实现了产业升级的质变:多种所有制并存、专用汽车集团形成、区域化发展态势明显、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蓬勃发展、高新技术应用广泛……种种转变,无不显示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接近国际标准。
(一)规模不断扩大
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数量由600多家发展到826家,新增企业300多家(期间也有少数企业退出),产品品种由1300多种增至5000多种,年产量由30多万辆猛增到200多万辆,部分品种的专用车实现了批量出口。一些特种作业类专用车研制成功,扭转了我国过去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这些产品不仅技术先进,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30%~50%。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专用汽车企业生产的混泥土泵车等产品多次刷新世界纪录,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为我国自主品牌专用车赢得了荣誉。
(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在目前具有生产资质的专用汽车企业中,国有独资、中外合资、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其中民营企业占专用车企业总量的70%以上。
(三)专用汽车集团形成
在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的基础上,中集车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用汽车集团已经形成;东莞永强、广东粤海、杭州爱知、重庆迪马等一批在某一产品领域独具特色;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小巨人”企业不断涌现,产品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广东富华、江苏海沃、上海申毅、深圳凯卓立等专用汽车上装生产企业脱颖而出;这些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生产方式组织生产,加强研发,成为专用汽车上装技术集成供应商。
(四)区域化发展态势明显
随着民营资本大量涌入,专用汽车行业区域化发展势头明显,产业趋于集中,最典型的是湖北随州、十堰和山东梁山三地。被誉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湖北随州,依托东风汽车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拥有以湖北程力集团、湖北合力公司为首的75家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并规划打造20公里汽车产业发展走廊;以生产自卸车闻名全国的湖北十堰,是东风专用汽车的生产基地,聚集了约40家自卸车生产企业;山东梁山,这个弹丸之地汇集了大大小小230余家专用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
(五)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建设蓬勃发展
近几年来,一些专用汽车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的建设也蓬勃发展。如中集车辆(集团)新疆有限公司的特种专用车生产基地、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的4平方公里专用汽车产业园等。此外,天津市蓟县、河南郑州、安徽阜阳及福建等地正在兴建专用汽车产业基地。
(六)高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
专用汽车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机电气液一体化、微电子、智能化技术在专用汽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新能源技术开始在城市环卫类专用车辆上得到运用;各种轻量化新材料如高强度钢、轻质铝合金及复合材料的应用不断增加;专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下料、焊装、漆前处理、涂装等工艺工装技术和设备发展迅猛,部分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从被动接受标准到积极参与制定标准的十年
十年来,由于专用汽车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日益完善,专用汽车行业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行业标准规范也不断健全发展。
(一)我国专用汽车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完善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先后有三次大的涉及专用汽车的产业规划或政策出台或更新,对专用汽车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一次是2000年12月,原国家经贸委批准发布了《专用汽车行业“十五”发展专项规划》,首次提出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专用汽车领域,打破了专用车行业国资独揽的局面,迎来了我国专用汽车投资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一时期,民营专用汽车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给中国专用汽车的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第二次是2004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颁布,为我国专用汽车投资管理、品牌建设、技术研发等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三次是2009年,工信部制定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刺激了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国家加大对“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等投入力度的有力推动下,专用汽车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十年间,产业快速发展和产品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推动了我国专用汽车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制定、修订70余项专用汽车标准,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60余项。
(三)专用汽车企业逐渐成为标准制定、修订的先锋
经过十年的发展,专用汽车企业改变了被动接受标准的局面,积极参与专用汽车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部分企业将本企业的产品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十年间,通过对发达国家专用汽车标准的研究,我们建立了由统一标准术语、专用汽车技术标准、试验方法标准、专用装置标准等构成的专用汽车标准体系。
目前,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专用汽车分标委正积极探索我国专用汽车安全和环保标准体系的建设,使我国专用汽车标准体系更系统、更科学,更好地促进我国专用汽车产品的发展,也将有利于我国专用汽车产品管理工作的逐步完善。
三、从学习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十年
(一)走出国门,向世界学习
 2000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组织了行业内10多家企业20余人参观汉诺威商用车展。以此为契机,中国专用汽车企业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的组织和带领下,开始大批走出国门,向世界同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十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先后组织考察了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美国中部路易斯威尔卡车展、英国伯明翰商用车展、日本东京卡车展等世界几大知名商用车展,考察人员也由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上百人,包括企业管理层和一线技术骨干。同时,专用车分会还通过与欧洲、美国、日本等相关组织和机构联络,开展更加深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参观、考察与交流,中国专用汽车企业不仅学到了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而且引进了诸如铝合金罐式汽车、后装压缩式垃圾车消防车等车辆的制造工艺与技术,成立了中美、中日、中澳等专用汽车合资企业,推动了我国专用汽车整车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自主创新,从进口走向出口
2011年1月,三一重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专用汽车企业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我国专业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最高成果。三一重工研发生产出的世界最长臂架泵车、世界首台三级配混凝土拖泵等产品,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中联重科、中集车辆、东莞永强等企业也在各自的产品领域不断通过技术创新,研发生产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用汽车,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四、展望“十二五”,未来十年机遇与挑战并存
专用汽车产业十年来的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样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展望“十二五”,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是依然前景可期。
新世纪十年来,中国专用汽车产业也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国家在出台相关管理政策时未能考虑专用汽车的个性化特征,所引发的资源浪费等现象,与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相悖。行业“多头管理”让专用车企业无所适从。二是近十年来,在专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投资过热、盲目发展的现象,这脱离了专用汽车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市场实际需求,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特别关注。三是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数量上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无序竞争加剧,竞争环境需进一步完善。
为了促进我国专用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引导下,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一系列调整:
首先是市场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证各种工程类运输车辆、工程类作业车辆、厢式及半挂类运输车辆、城市功能服务类车辆等适度的产业规模,以充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基本需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我国建成世界专用汽车产业研发及制造中心,全面实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目标。
其次是组织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底盘生产企业与专用汽车生产企业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解决底盘生产企业规模化生产与专用汽车行业多品种、小批量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鼓励行业内优势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鼓励行业内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支持专用汽车企业上市,通过金融市场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形成5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专用汽车企业集团;支持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进行现代化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产品和市场开发投入力度,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
最后是技术结构调整。为满足环保要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发适合国情的各种新能源专用汽车产品;支持和鼓励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专用汽车产品上的综合应用,提倡产品轻量化发展;支持和提倡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度方面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支持企业建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的产品技术开发机制,快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促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
我们相信并且期待,在未来的五年至十年里,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中国专用汽车行业必将立足长远,引领整个汽车行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注入强劲动力!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